(四)外國使館雷電綜合防護系統改造方案
時間:2025-09-12閱讀量175
(四)外國使館雷電綜合防護系統改造方案
1.4
防雷項目實施方案
1.4.1
直擊雷防護系統:
該建筑物為第二類防雷建筑物。根據GB50057-94(200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第二類防雷建筑物的雷電防護要求采取防雷措施。
1
接閃器:
接閃器:接閃器是指直接截受雷擊的避雷針、避雷帶、避雷線、避雷網,以及用作接閃的金屬屋面和金屬構件等。
利用避雷帶作為接閃器,避雷帶采用Φ10鍍鋅圓鋼,用間距為1m,高為0.2m的支持卡子固定于屋檐、屋脊,女兒墻及屋頂四周等易受雷擊部位。支持卡子采用扁鋼Φ10mm*200mm,固定在屋檐、檐角及屋頂四周處。避雷帶在檐角拐彎處做100mm的弧形轉彎。所有鍍鋅圓鋼相接處,搭接長度不少于10cm,需達到專業級焊接標準。共計需要避雷帶543米。
屋頂僅僅采用避雷帶保護是不夠的,應該采取避雷帶與避雷網聯合的方式敷設。避雷帶保護屋檐、屋角;避雷網保護屋頂其他區域。使整個建筑物完全在接閃器的保護范圍之內。避雷網采用Φ10鍍鋅圓鋼,用間距為1m,高為0.2m的混凝土塊固定和支撐避雷網,支持卡子采用扁鋼Φ10mm*200mm,使避雷網在建筑物屋頂形成10m*10m或12m*8m的網格。所有鍍鋅圓鋼相接處,搭接長度不少于10cm,需達到專業級焊接標準。屋面上的金屬物體與防雷裝置相連。共計需要避雷網 257米,混凝土塊257塊。
工藝要求:防雷裝置的避雷帶和避雷網的金屬材料,需先調直后方可按橫平順直的方式安裝,焊接不應有夾渣、咬肉、氣孔及未焊透的現象,所有鍍鋅圓鋼連接處,搭接長度不少于其直徑的6倍,且需采用雙面焊接,焊接處應做防銹處理,支持卡子的間距要均勻。
2
引下線:
引下線:引下線是指連接接閃器與接地裝置的金屬導體。
采用Φ10鍍鋅圓鋼作為引下線,在每個建筑的四周沿外墻對稱設置,根據每棟建筑物的周長、各個建筑物地面附近的具體環境的不同以及建筑物所屬的防雷等級,設置數量不等的引下線,建筑物的防雷引下線不得少于2根,并沿建筑物四周均勻或對稱敷設,間距不大于18米。當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鋼柱或柱子內的鋼筋作為引下線時,可按照跨度作為引下線,但引下線的平均間距不應大于18米,并在距地面0.8m~1.8m處設置斷接卡,斷接卡使用支持卡子固定于建筑物外墻上,靠近地面處加裝護管。
工藝要求:防雷裝置引下線的金屬材料,需先調直后方可按順直的方向安裝,焊接不應有夾渣、咬肉、氣孔及未焊透的現象,所有鍍鋅圓鋼連接處,搭接長度不少于其直徑的6倍,且需采用雙面焊接,焊接處應做防銹處理,支持卡子的間距要均勻.避雷引下線在地面以上1.7M長的一段,用角鋼或硬塑料管保護。采用2支及以上引下線時,應在距地1.8M處做斷接卡子,供測量接地電阻使用。
共需要引下線 168米。
安裝注意事項:
a、避雷帶及其連接線經過沉降溝(沉降溝:一座較長的多層建筑物,往往在橫向上把建筑物分成幾段,段與段之間留有一段空隙,防止各段下沉不一致,引起建筑物損壞)時,應備有10-20cm以上的伸縮余裕的跨越線。
b、建筑物須在房面上兩條避雷帶之間加裝明裝連接條,連接條的間距不大于10m時,只在屋檐上裝避雷帶;寬度大于10m時,需在屋面上加裝明裝連接條,連接條間距不大于10m。對金屬旗桿、金屬煙囪、鋼爬梯、風帽、透氣管等必須與就近的避雷帶焊接。
c、采用避雷帶保護時,建筑物至少有兩根引下線。避雷帶引下線最好對稱布置,例如兩根引下線成‘一’字或‘Z’字形,四根引下線要做成"工"字形,引下線間距離不應大于18m,當大于18m時,應在中間多引一根引下線。
3
接地裝置
接地裝置:接地裝置是指接地體和接地線的總和。
以前接地是否合格以接地電阻值為準,現在則側重接地結構兼顧接地電阻值。由于建筑物內電氣設備的頻率增高,其接地結構、等電位聯結和電氣接線的方法都發生了變化。設計者必須有電磁容的理論和實踐知識。主要內容有:共地才是合理的選擇;電源接地系統的制式;電氣設備工作頻率對接地結構的要求和對等電位聯結式的選擇。為了避免地電位反擊造成設備損壞和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接地裝置宜與建筑物的基礎地、供電系統電源保護地相連接,組成一個共地接地系統。
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應不大于4Ω。
接地裝置應優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體,當自然接地體的接地電阻達不到要求時應根據現場的實際勘查數據進行增加人工接地體的措施來達到接地阻值的要求。當自然接地體接地電阻可以達到要求時,可利用截面積不小于35mm2金屬導線與等電位連接帶相連。
對于新建或改建的混凝土現澆或框架結構樓,接地系統可直接利用建筑墻體結構或框架中鑿出鋼筋,至少兩點與等電位連接帶用至少35mm2銅線連接。
當地網的接地電阻值達不到要求時,應該擴大其面積,具體做法是:在地網外圍增設放射式或水平式和垂直式接地體或加一至兩圈環行接地裝置。環行接地裝置由水平接地體和垂直接地體組成,水平接地體周邊為封閉式。水平接地體與地網宜在同一個水平面上,環行接地裝置與地網之間以及環行接地裝置之間均應每隔3~5m相互焊接連通一次;也可以在建筑物的四角設置輻射式延伸接地體,延伸接地體的長度宜限制在10~30m,并且最長不應該超過2(ρ為土壤電阻率,單位為Ω· m)。
接地體:
接地體:接地體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礎中做散流用的導體。
人工接地體采用水平接地體的方式輻射。水平接地體的材料采用40mm*4mm的熱鍍鋅扁鋼。
可水平接地體的基礎上采用非金屬接地模塊。接地體之間所有的焊點,除了澆注在混凝土中的以外,均應該進行防腐蝕處理。接地裝置的焊接長度應為扁鋼為寬邊的2倍。接地體埋深,其上端距離地面應不小于0.8m,在寒冷地區,接地體應該埋設在凍土層以下。人工接地體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應小于 3m。當小于 3m時應加大水平接地體局部深埋至 1m。接地坑應回填土壤或降阻材料。
埋在土壤中的接地裝置,鋼材之間連接應采用電弧焊接,并在焊接處作防腐處理
水平接地體采用40mm*4mm的鍍鋅扁鋼,共計長度216米,非金屬接地模塊共計36塊。
防雷項目實施方案
1.4.1
直擊雷防護系統:
該建筑物為第二類防雷建筑物。根據GB50057-94(200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第二類防雷建筑物的雷電防護要求采取防雷措施。
1
接閃器:
接閃器:接閃器是指直接截受雷擊的避雷針、避雷帶、避雷線、避雷網,以及用作接閃的金屬屋面和金屬構件等。
利用避雷帶作為接閃器,避雷帶采用Φ10鍍鋅圓鋼,用間距為1m,高為0.2m的支持卡子固定于屋檐、屋脊,女兒墻及屋頂四周等易受雷擊部位。支持卡子采用扁鋼Φ10mm*200mm,固定在屋檐、檐角及屋頂四周處。避雷帶在檐角拐彎處做100mm的弧形轉彎。所有鍍鋅圓鋼相接處,搭接長度不少于10cm,需達到專業級焊接標準。共計需要避雷帶543米。
屋頂僅僅采用避雷帶保護是不夠的,應該采取避雷帶與避雷網聯合的方式敷設。避雷帶保護屋檐、屋角;避雷網保護屋頂其他區域。使整個建筑物完全在接閃器的保護范圍之內。避雷網采用Φ10鍍鋅圓鋼,用間距為1m,高為0.2m的混凝土塊固定和支撐避雷網,支持卡子采用扁鋼Φ10mm*200mm,使避雷網在建筑物屋頂形成10m*10m或12m*8m的網格。所有鍍鋅圓鋼相接處,搭接長度不少于10cm,需達到專業級焊接標準。屋面上的金屬物體與防雷裝置相連。共計需要避雷網 257米,混凝土塊257塊。
工藝要求:防雷裝置的避雷帶和避雷網的金屬材料,需先調直后方可按橫平順直的方式安裝,焊接不應有夾渣、咬肉、氣孔及未焊透的現象,所有鍍鋅圓鋼連接處,搭接長度不少于其直徑的6倍,且需采用雙面焊接,焊接處應做防銹處理,支持卡子的間距要均勻。
2
引下線:
引下線:引下線是指連接接閃器與接地裝置的金屬導體。
采用Φ10鍍鋅圓鋼作為引下線,在每個建筑的四周沿外墻對稱設置,根據每棟建筑物的周長、各個建筑物地面附近的具體環境的不同以及建筑物所屬的防雷等級,設置數量不等的引下線,建筑物的防雷引下線不得少于2根,并沿建筑物四周均勻或對稱敷設,間距不大于18米。當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鋼柱或柱子內的鋼筋作為引下線時,可按照跨度作為引下線,但引下線的平均間距不應大于18米,并在距地面0.8m~1.8m處設置斷接卡,斷接卡使用支持卡子固定于建筑物外墻上,靠近地面處加裝護管。
工藝要求:防雷裝置引下線的金屬材料,需先調直后方可按順直的方向安裝,焊接不應有夾渣、咬肉、氣孔及未焊透的現象,所有鍍鋅圓鋼連接處,搭接長度不少于其直徑的6倍,且需采用雙面焊接,焊接處應做防銹處理,支持卡子的間距要均勻.避雷引下線在地面以上1.7M長的一段,用角鋼或硬塑料管保護。采用2支及以上引下線時,應在距地1.8M處做斷接卡子,供測量接地電阻使用。
共需要引下線 168米。
安裝注意事項:
a、避雷帶及其連接線經過沉降溝(沉降溝:一座較長的多層建筑物,往往在橫向上把建筑物分成幾段,段與段之間留有一段空隙,防止各段下沉不一致,引起建筑物損壞)時,應備有10-20cm以上的伸縮余裕的跨越線。
b、建筑物須在房面上兩條避雷帶之間加裝明裝連接條,連接條的間距不大于10m時,只在屋檐上裝避雷帶;寬度大于10m時,需在屋面上加裝明裝連接條,連接條間距不大于10m。對金屬旗桿、金屬煙囪、鋼爬梯、風帽、透氣管等必須與就近的避雷帶焊接。
c、采用避雷帶保護時,建筑物至少有兩根引下線。避雷帶引下線最好對稱布置,例如兩根引下線成‘一’字或‘Z’字形,四根引下線要做成"工"字形,引下線間距離不應大于18m,當大于18m時,應在中間多引一根引下線。
3
接地裝置
接地裝置:接地裝置是指接地體和接地線的總和。
以前接地是否合格以接地電阻值為準,現在則側重接地結構兼顧接地電阻值。由于建筑物內電氣設備的頻率增高,其接地結構、等電位聯結和電氣接線的方法都發生了變化。設計者必須有電磁容的理論和實踐知識。主要內容有:共地才是合理的選擇;電源接地系統的制式;電氣設備工作頻率對接地結構的要求和對等電位聯結式的選擇。為了避免地電位反擊造成設備損壞和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接地裝置宜與建筑物的基礎地、供電系統電源保護地相連接,組成一個共地接地系統。
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應不大于4Ω。
接地裝置應優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體,當自然接地體的接地電阻達不到要求時應根據現場的實際勘查數據進行增加人工接地體的措施來達到接地阻值的要求。當自然接地體接地電阻可以達到要求時,可利用截面積不小于35mm2金屬導線與等電位連接帶相連。
對于新建或改建的混凝土現澆或框架結構樓,接地系統可直接利用建筑墻體結構或框架中鑿出鋼筋,至少兩點與等電位連接帶用至少35mm2銅線連接。
當地網的接地電阻值達不到要求時,應該擴大其面積,具體做法是:在地網外圍增設放射式或水平式和垂直式接地體或加一至兩圈環行接地裝置。環行接地裝置由水平接地體和垂直接地體組成,水平接地體周邊為封閉式。水平接地體與地網宜在同一個水平面上,環行接地裝置與地網之間以及環行接地裝置之間均應每隔3~5m相互焊接連通一次;也可以在建筑物的四角設置輻射式延伸接地體,延伸接地體的長度宜限制在10~30m,并且最長不應該超過2(ρ為土壤電阻率,單位為Ω· m)。
接地體:
接地體:接地體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礎中做散流用的導體。
人工接地體采用水平接地體的方式輻射。水平接地體的材料采用40mm*4mm的熱鍍鋅扁鋼。
可水平接地體的基礎上采用非金屬接地模塊。接地體之間所有的焊點,除了澆注在混凝土中的以外,均應該進行防腐蝕處理。接地裝置的焊接長度應為扁鋼為寬邊的2倍。接地體埋深,其上端距離地面應不小于0.8m,在寒冷地區,接地體應該埋設在凍土層以下。人工接地體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應小于 3m。當小于 3m時應加大水平接地體局部深埋至 1m。接地坑應回填土壤或降阻材料。
埋在土壤中的接地裝置,鋼材之間連接應采用電弧焊接,并在焊接處作防腐處理
水平接地體采用40mm*4mm的鍍鋅扁鋼,共計長度216米,非金屬接地模塊共計36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