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電磁輻射監測方法
1.電磁輻射污染源監測方法
環境條件
應符合行業標準和儀器標準中規定的使用條件。測量記錄表應注明環境溫度、相對濕度。
測量儀器
可使用各向同性響應或有方向性電場探頭或磁場探頭的寬帶輻射測量儀。采用有方向性探頭時,應在測量點調整探頭方向以測出測量點最大輻射電平。
測量儀器工作頻帶應滿足待測場要求,儀器應經計量標準定期鑒定。
測量時間
在輻射體正常工作時間內進行測量,每個測點連續測5次,每次測量時間不應小于15秒,并讀取穩定狀態的最大值。若測量讀數起伏較大時,應適當延長測量時間。
測量位置
測量位置取作業人員操作位置,距地面0.5、1、1.7m三個部位。
輻射體各輔助設施(計算機房、供電室等)作業人員經常操作的位置,測量部位距地面0.5—1.7m。
輻射體附近的固定哨位、值班位置等。
數據處理出每個測量部位平均場強值(若有幾次讀數)。
根據各操作位置的E值(H、Pd)按國家標準《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 8702—88)或其它部委制定安全限值”作出分析評價。
2.環境電磁輻射測量方法
1)測量條件
氣候條件:
氣候條件應符合待業標準和儀器標準中規定的使用條件。測量記錄表應注明環境溫度相對濕度。
測量高度:
離地面1.7~2m高度。也可根據不同目的,選擇測量高度。
測量頻率:
電場強度測量值>50 dBμV/m的頻率作為測量頻率。
測量時間:
本測量時間為5:00~9:00,11:00~14:00,18:00~23:00城市環境電磁輻射的高峰期。
24小時晝夜測量,晝夜測量點不應少于10點。
測量間隔時間為1h,每次測量觀察時間不應小于15s,若指針擺動過大,應適當延長觀察時間。
2)布點方法
典型輻射體環境測量布點
對典型輻射體,比如某個電視發射塔周圍環境實施監測時,則以輻射為中心,按間隔45°的八個方位為測量線,每條測量線上選取距場源分別30、50、100mm等不同距離定點測量,測量范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一般環境測量布點
對整個城市電磁輻射測量時,根據城市測繪地圖,將全區劃會為1×1km2小方格,取方格中心為測量位置。
按上述方法在地圖上布點后,應對實際測點進行考察。考慮地形地物影響,實際測點應避開高層建筑物、樹木、高壓線以及金屬結構等,盡量選擇空曠地方測試。允許對規定測點調整,測點調整最大為方格邊長的1/4,對特殊地區方格允許不進行測量。需要對高層建筑測量,應在各層陽臺或室內選點測量。
3)測量儀器
非選頻式輻射測量儀
具有各向同性響應或有方向性探頭的寬帶輻射測量儀屬于非選頻式輻射測量儀。用有方向性探頭時,應調整探頭方向以測出最大輻射電平。
選頻式輻射測量儀
各種專門用于EMI測量的場強儀,干擾測試接收機,以及用頻譜儀、接收機、天線自行組成測量系統經標準場校準后可用于此目的。測量誤差應小于±3dB,頻率誤差應小于被測頻率的10-3數量級。該測量系統經模/數轉換也微機聯接后,通過編制專用測量軟件可組成自動測試系統,達到數據自動采集和統計。
自動測試系統中,測量儀可設置于平均值(適用于較平穩的輻射測量)或準峰值(適用于脈沖輻射測量)檢波方式。每次測試時間為8~10min,數據采集取樣率為2次/s,進行連續取樣。
4)數據處理
如果測量儀器讀出的場強瞬時值的單位為分貝(dBμV/m),則選掃下列公式換算成以V/m為單位的場強:
x——場強儀讀數(dBμV/m),然后依次按下列各公式計算:
上述各式中:Ei——在某測量位、某頻段中被測頻率i的測量場強瞬時值(V/m);
n ——Ei值的讀數個數;
E ——在某測量位、某頻段中各被測頻率i的場強平均值(V/m);
Es——在某測量位、某頻段中各被測頻率的綜合場強(V/m);
EG——在某測量位,在24h(或一定時間內)內測量某頻段后的總的平均綜合場強(V/m)
M ——在24h(或一定時間內)內測量某頻段的測量次數。
測量的標準誤差仍用通常公式計算。
如果測量儀器用的是非選頻式的,不用(3.3)式。
對于自動測量系統的實測數據,可編制數據處理軟件,分別統計每次測量中測值的最大值Emax、小值Emin、中值、95%和80%時間概率的不超過場強值E(95%)、E(80%),上述統計值均以(dBμV/m)表示。還應給出標準差值σ(以dB表示)。
如系多次重復測量,則將每次測量值統計后,再按4.4.1進行數據處理。
5)繪制污染圖
繪制:頻率—場強、時間—場強、時間—頻率、測量位—總場強值等各組對應曲線。
典型輻射體環境污染圖
以典型輻射體為圓心,標注等場強值線圖(參見附錄B1),或以典型輻射體為圓心,標注根據(4.5)式或(4.6)式得出的計算值的等值線圖。
交流輸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
監測對象
110kv及以上電壓等級的交流輸變電工程
監測因子
工頻電場強度(kV/m )、工頻磁場強度(uT)
監測儀器
探頭可以為一維或三維,支架用不易受潮的非導電材質,光纖≥2.5m
環境條件
無雨無霧無雪的天氣,環境濕度80%以下
監測具體方法
監測儀器的探頭應架設在地面以上1.5m處,其他高度應注明
工頻電場強度監測時,監測人員與監測儀器探頭的距離≥2.5m。監測儀器探頭與固定物體的距離應不小于1m;
工頻磁場強度監測時,監測探頭可以用一個小的電介質手柄支撐,并可由監測人員手持。
采用一維探頭監測時,應調整探頭使其位置在監測最大值的方向。
監測布點
1)架空輸電線路
地點:平坦、遠離樹木、沒有其他電力線路、通訊線路及廣播線路的空地上
路徑:導線檔局中央弧垂最低位置的橫截面方向,如圖1.單回路輸電線路應以弧垂最低位置中相導線對地投影點為起點,同塔多回輸電線路應以弧垂最低位置檔距對應兩桿塔中央連線對地投影為起點,監測點軍用分布在邊向導線兩側的橫斷面方向上。對于掛線方式以桿塔對稱排列的輸電線路,只需在桿塔一側的橫斷面方向上布置監測點。
監測點間距一般為5m,順序測至距離便道西安對地投影50m為止。在測量最大值時,兩相鄰監測點的距離≤1m。
2)地下輸電電纜
斷面監測路徑以地下輸電電纜線路中心正上方的地面為起點,沿垂直于線路方向進行,測點間距1m,順序測至電纜管廊兩側邊緣各外延長5m為止。
3)變電站(開關站、串補站)
斷面監測路徑應選擇在變電站電壓等級最高區域的圍墻外側,在空地上(如前所述),避開進出線,以圍墻為起點,監測點間距5m,順序測至距圍墻50m為止。
各側圍墻外5m處均需不知監測點,包括靠近配電區域、主變區域和進出線路的位置。
4)建(構)筑物
在建筑物外監測,應選擇在建筑物高進輸變電工程的一側,且距離建筑物≥1m處布點。
在建筑物內監測,應在距離墻壁或其他固定物體1.5m外的區域處布點。如不能滿足上述距離要求,則取房屋立足平面中心位置作為監測點,但監測點與周圍固定物體見的距離≥1m。
在建筑物的陽臺或平臺監測,應在距離墻壁或其他固定物體1.5m外的區域布點。如不能滿足上述距離要求,則取陽臺或平臺立足平面中心位置作為監測點。
數據記錄與處理
在輸變電工程正常運行時間內進行監測,每個測點連續測5次,每次檢測時間≥15s,并讀取穩定狀態的最大值。
求出每個監測位置的5次讀數的算術平均值作為監測結果。